查看原文
其他

迁读 | 《北京梦华录》— 留住北京的根与魂




《北京梦华录》系列书籍是一位世纪老人对生活了九十余年的北京城的隆重献礼,他以其特有的如椽铁笔,将记忆中的城市风貌还原在方寸之间,任由自已徜徉在一张张记忆的画面中,充满了感情,充满了爱。这座城市名叫北京,这位老人名叫盛锡珊。




北京,是一座有历史厚重感的城市,这种厚重感,在老人的画笔下表现得淋漓尽致。绿树、红墙、琉璃瓦,一座座金碧辉煌的皇家建筑;海子、兰桨、银锭桥,浩渺波光中漾起的粼粼塔影;胡同、沙燕、鸽子哨,茵茵碧草槐影婆娑的四合院;挑子、吆喝、大碗茶,熙熙攘攘规矩识礼的北京人。




北京的魅力就在这声声入耳的鸽哨中,一睁一眼便见了人间四月,沉浸在斑驳的旧日里,回味在经历过的老辈人的记忆。千言万语不能说尽北京,老舍先生笔下那个因为动了真情而“说不出来”的北京,在同样是动了真感情的盛锡珊的笔下,被一一描绘出来,透过盛锡珊先生的画中,我们能够读出北京这座城市的“根”与“魂”。




  本 期 力 荐  


《北京梦华录—商号店铺》
《北京梦华录—古都风貌》
《北京梦华录—‍市井风俗》
《北京梦华录—京城百业》





///




《北京梦华录—商号店铺》


「作者」:盛锡珊
「出版」:故宫出版社,2018年
「规格」:19 × 26.5 cm ,171页




-




“那时的人明了商誉是万金不换的道理”



北京的许多名店铺户、商馆戏楼在厅堂的陈设和店面的装饰上是颇具民族特色的。特别是在建筑技艺上,除了官廷庙宇、园林民居之外,殿堂楼苑可算是民间建筑艺术的“露天博物馆了”。盛锡珊先生对建筑艺术有其独特的视角,他更注重从外观欣赏建筑的细节美,比方说木雕花的装饰或是一个龙挑头下面吊着的幌子,招牌就非常精美,这也是导致他留意、记录并最终创作完成《北京梦华录—商号店铺》的最初动机之一。

老北京的市容,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店面。除了城池和街口的牌楼外,如果没有店面,简直就不成其为街道了。老北京的店面艺术是民族的也是中国的;它是时代的,既不是汉唐元宋的,也不是当代北京的。




///




《北京梦华录—古都风貌》


「作者」:盛锡珊
「出版」:故宫出版社,2018年
「规格」:19 × 26.5 cm ,231页





-



“后人能从中了解老北京的大概轮廓,
我就颇为高兴了”



什么是老北京?就是以前那个时代、那个环境中的老北京人在衣食住行诸方面营造出来的一种文化氛围、一种文化现象。盛锡珊先生在创作过程中,也体会到有些重要的地方不一定好看,也不一定好画。比如德胜门水关是北京城内唯一的水源,但它仅仅是城墙下一个不大不小的窟窿,并不入画,再如中轴线北端是钟楼后面城墙上的“午炮台”。画起来也有一定困难。反过来说,有些古迹据说很入画,但盛锡珊并未亲眼见过,便无从下笔。

“古都风貌”之所以不叫名胜古迹是因为北京的古迹太多,无法尽揽,盛锡珊先生在此书中便只把自然消失或现已拆除的部分尽量记录下来,凡是现今保存完好的如故宫、天坛、北海等就不在所画之内了,对于其绘画作品,盛锡珊先生力求准确,有所考据。


///





《北京梦华录—市井风俗》


「作者」:盛锡珊
「出版」:故宫出版社,2018年
「规格」:19 × 26.5 cm ,225页




-



“风俗是最具地方特色的东西”



盛锡珊先生在《北京梦华录—市井风俗》中重点描绘了原汁原味的北京民俗文化,那些民间的世象风俗,是最能够体现北京市井文化的,从衣食住行到北京特有的京腔京韵,都能从盛锡珊先生的画作中生动体现出来。画中的老百姓的生活瞬间,总会勾起曾经历过老北京市井生活的本地人的回忆,那个距今遥远的老北京城又以这样的方式返回到了世人面前。在这些习俗中,有的历史久远,可追溯到某朝某代;有的是由于各民族聚居,不同风俗的交融就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的则是平民百姓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的体现。

风俗是最具地方特色的东西,在老北京百姓的生活中尤其明显。在各种节日、红白喜事、礼仪交往之中所体现出的风俗与习惯是极为丰富和复杂的。从清朝到民国,时代变化了,习俗也在变化着,盛锡珊先生便择其要点将这些记忆中的市井风俗画了出来。



///




《北京梦华录—京城百业》


「作者」:盛锡珊
「出版」:故宫出版社,2018年
「规格」:19 × 26.5 cm ,205页




-



“这些走街串巷的劳动者们,
可称得上是勤劳智慧的老北京人的代表”



《北京梦华录—京城百业》所着力反映的,是那些走街串巷的行业,即挑担、推车、挎筐、摆摊儿等做小生意的游商、小贩及出卖体力和技艺的劳动者们。他们大体可分为五类,一是行骗的,如算卦、卖假药的;二是卖苦力的,如送煤的、倒水的;三是耍手艺的,如锔碗、箍漏锅的;四是卖小吃、卖小孩玩意的;五是卖艺的杂耍艺人。

盛锡珊先生所画的这些行业大都是个体经营,没有固定地盘儿和组织,客观上反映了当时社会落后的经济和文化,某些生意也是多年形成的相对固定化
的风俗模式。比如:卖樱桃和桑葚的下街了,就是五月节快到了;卖兔儿爷的摊儿出现了,中秋节就要到了;而卖松柏枝、芝麻秸儿的一露面儿,无疑将要过年了。这些经营者大都是穷人,生活得极为辛苦。




盛锡珊先生的画具有特别的魅力,能使观者如痴如醉,忘我投入。盛老在《北京梦华录》系列中所作之画投入了深刻的思念情感,以其细致的手法将老北京民俗风象系统绘画出来。重点在于,盛锡珊老人画下的人景已消逝远去,他仅凭记忆和手中画笔就将这些画面移于一张白纸上,这些消失的老北京景物便由此得以与后人相逢了,这真是难能可贵又可喜可贺。








书籍购买

地址: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 故宫出版社书吧

              (重庆市南岸区 南滨路 慈云老街1号)

咨询电话:023-6239 8882





©本文版权归“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所有
如欲转载请标注来源

编审:邓轩 | Tina
责编:黄腾
编辑 | 排版:肖肖
视觉 | 设计:春春
摄影:肖肖





 指导单位
重庆市文旅委 南岸区文旅委 故宫博物院  
-
运营单位
融创中国重庆地产公司
重庆简繁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


-E N 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